湖北鄂东地区第一门户网站--鄂东网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典故11个

 时间:2017-07-07 16:25:59编辑:文曦来源:news.xianzhaiwang.cn

喜爱研究美食,“民以食为天”更是中国人的口头语,所以从历史传承下来的菜品有很多,而其中很多菜品也都蕴含着有意思的历史故事,我们这就一起来穿越时空,和鄂东网小编看看这些经典菜品是怎么来的吧!

11个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典故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东坡肉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菜品简述: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东坡肉属浙菜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东坡肉是杭州名菜,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们喜爱。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一般是一块约二寸许的方正形猪肉,一半为肥肉,一半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腻,带有酒香,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十分美味。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菜品起源: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所创制。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徐州古今名馔》记载,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徐州人民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便称之为“回赠肉”。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苏轼贬谪黄州时,作有煮肉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苏轼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担肉给他拜年,苏轼便命将猪肉和酒烧好后给民工吃,家人误听为黄酒和猪肉同烧,大家吃后反而觉得更加酥香味美。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东坡肉”美名慢慢传遍全国。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水晶肴肉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菜品简述: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水晶肴蹄,又名水晶肴肉,是江苏镇江的一款名菜,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水晶肴蹄成菜后肉红皮白,光滑晶莹,卤冻透明,犹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称。食用时,具有瘦肉香酥、肥肉不腻、酥香嫩鲜等特点,佐以姜丝和镇江香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有诗赞曰:“风光无限数今朝,更爱京口肉食烧,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肴肉传说: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在镇江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次张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请柬,请他去瑶池赴蟠桃宴。半路上,张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仔细一看,原来是水晶肴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馋虫挠心,便变成一个老头买了一些,饱餐一顿,继续上路。快到瑶池时,忽然对赴蟠桃宴没了兴趣,心想水晶肴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于是掉转毛驴,打道回府了。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腊味合蒸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菜品简述: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腊味合蒸是湖南传统名菜之一,是取腊肉、腊鸡、腊鱼于一钵,加入鸡汤和调料,下锅清蒸而成。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腊味合蒸"以各种腊熏制品同蒸,风味独特,是湘菜中传统风味名菜。此菜腊香浓重,咸甜适口,色泽红亮,柔韧不腻,稍带厚汁,且味道互补,各尽其妙。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相关典故: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腊味合蒸是湘菜中的一道名菜,它的成名相传还与一位乞丐有关。从前,在湖南一小镇上有家饭馆,店主刘七为逃避财主逼债流落他乡,以乞讨为生。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一日来到省城,因时近年关,人家就把家里腌制的鱼肉鸡拿点给他。刘七见天色已晚,早已饥肠辘辘,便把腊鱼、腊肉、腊鸡等略一洗净,加上些许调料装进蒸钵,蹲在一大户人家屋檐下,生起柴火蒸开了。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此时大户人家正在用餐,且席上嘉宾满座。酒过三巡,菜已上足,忽又飘来阵阵勾鼻浓香。主人忙问家童,还有何等佳肴,快快端来。家童明知菜全上完,怎有遗漏? 但还是跑进厨房,真的闻到一股浓香从窗外飘来。他赶紧打开后门观看,只见一乞丐蹲在地上,刚掀开热气腾腾的蒸钵盖,准备受用。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家童二话不说,上前端起蒸钵就走。刘七一急,紧追而来。一客人见刚出炉的蒸钵,忙伸箸夹进嘴里,连说好吃。却说此客人乃当地富翁,在长沙城里开一大酒楼。于是当面问明刘七身份,带他回去在自家酒楼掌勺,挂出“腊味合蒸”菜牌,果然引得四方食客前来尝鲜。从此“腊味合蒸”作为湘菜留传下来。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飞龙汤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菜品简述: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飞龙又名榛鸡,产于兴安岭。飞龙汤是将榛鸡脱毛去掉内脏后,用高汤煮熟即可,汤中不需放任何调料以保持汤原汁原味。飞龙汤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适合用作滋补汤品。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此菜汤清见底,汤中红、白、绿、黑四色相间,其味鲜咸异美。此菜以飞龙为主要原料,配以口蘑,汤呈乳白色,味极鲜美。三味同食,极富营养,是滋补之美味汤菜。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菜品由来: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飞龙汤”是东北的“食中珍品”。在东北民间,曾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所谓龙肉,指飞龙肉而言。相传,飞龙是曾受过封的一种专给皇帝进贡的山珍,世上罕见,其肉细嫩,味鲜美,早在14世纪就闻名于世。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飞龙是盛产于兴安岭山林中的一种较小的飞禽。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鄂伦春人用飞龙氽汤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洗净剁成小块的飞龙肉放进已加盐的沸水中煮,约二分钟就须将汤从吊锅子里倒出来,再放上一点"俄欧特"-野葱末后即可食用;另一种是先将盐末撒在飞龙肉上,待吊锅子水滚开时,一手拿着飞龙,另一只手不停地用勺子将吊锅子里的沸水掏出来浇在飞龙肉上,边浇边转,烫至六分熟时,再将整个飞龙连同野葱末一块放进锅里,在沸水中煮十来秒钟就可倒出食用。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无论是那一种氽法,事前都必须把吊锅子擦洗干净,使其不沾一点油性。为了使飞龙汤保持原有的鲜味,不得加入任何调料或酱油。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无为熏鸭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菜品简述: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无为熏鸭是沿江菜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也是享誉中外的徽菜传统名菜。它又名无为板鸭,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无为县志记载:“民俗婚筵多用鹅后改为鸭”,至今当地还留传著这样的风俗。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用肥鸭熏制而成。成菜色泽金黄,皮脂厚润,肉质鲜嫩,气味芳香,别有风味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菜品典故: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典故一:Hmj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无为熏鸭,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据传,清乾隆三十九年,安徽无为县厨师采用先熏后卤的独特方法烹制鸭子,成菜色泽金黄油亮,滋味鲜美可口,其制法与口味均独具一格,因而全县闻名,故称“无为熏鸭”。后来传至各地,到清末已闻名全省,销往各地,成为安徽省人们最喜爱的特色菜肴之一。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典故11个

文章地址: http://news.xianzhaiwang.cn/roll/554692.html

 1/3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鄂东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鄂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舌尖上的中国美食典故11个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鄂东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鄂东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