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东地区第一门户网站--鄂东网

一张红军借据62年后现世 政府72年后还了1.5万

 时间:2016-09-23 11:11:00编辑:文曦来源:news.xianzhaiwang.cn

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一张红军借据62年后现世 政府72年后还了1.5万

白石渡老湾村村民邝日皓讲述苏区硬币的来历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如果红军根据最初的战略计划,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与红二、六军团汇合,湖南或许会成为长征的目的地。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中两度进入湖南:先在湘南地区纵深挺进,突破了国民党军在粤汉铁路布下的第三道封锁线。血战湘江后,又出广西再入湘西南,在通道县召开紧急会议,放弃了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方针,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从而挽救了红军。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红军的“第一军规”同样诞生于湖南。长征途中,这支人民的军队一直恪守严明军纪,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扩充兵力,壮大了队伍。今年7月,记者随广东省“重走长征路”联合采访团走进湖南,探访长征路上的旧址,倾听亲历者与继承者述说当年的故事。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长征新史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粤汉铁路:在此灭敌破封锁 扩充红军兵力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在湖南宜章县白石渡镇的重山碧岭间,京广线省界铁路桥穿城而过,每天南来北往的火车不分昼夜呼啸而过。几百米开外,民国时期的南北交通动脉粤汉铁路,只余下零星几段布满碎石的铁轨、旧桥隧和废弃车站。两条铁路,仿佛两个时代的守望,共同勾勒出宜章“咽喉要道”的独特地位,也成为长征在宜章县的标志物之一。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湖南宜章县白石渡,地处“楚尾粤头”,自古就是中原与岭南通商的“楚粤之孔道”,兵家必争之地。1934年,红军长征在此突破了国民党军设在粤汉铁路的第三道防线。当时,160多名铁路工人加入红军队伍。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据当地党史专家颜宝林介绍,1934年11月10日,在周恩来、刘伯承的指挥下,红一军团的红一师三团在宜章白石渡江边古渡口一举歼灭了湖南省保安部队扼守在此的两个连,消灭全副武装的200多名敌人,为全军顺利通过粤汉铁路扫清了主要障碍。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旧貌新颜:山中小镇变身湖南“南大门”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作家萧锋在《长征日记》中曾写下,攻占白石渡后,周恩来非常高兴,告诉战士们:“你们别看这是个小镇,它可是敌人第三道封锁线的重要支撑点。”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宜章古称“楚粤之孔道”,是南下广东的“咽喉”要道。如今,穿越血与火的历史烟云,红军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滋养着老区人民的心灵,也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曾经一段时间以来,南来北往的车辆,都要途经宜章县。正是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使宜章成为全国超限超载“重灾区”。一向被人看好的交通优势,却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难言之隐”。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近年来,宜章县下猛药、用重典。终于在近几年,收获了成效。如今,这座被群山包围的城镇,随着道路的通畅,成为湖南的南大门。而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粤汉铁路,则变身白石渡一带工厂运送货物的“支线”。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在基础交通方面,厦蓉高速、衡武高速、宜章大道、G107西绕城线、黄莽公路等相继建成通车,宜章县形成了“两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四纵一横”国省干线公路网和“蛛网式”农村公路网。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长征故事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一张红军借据 60年后兑现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东西要还”、“买卖公平”……1928年4月,毛泽东在湖南省桂东县沙田墟正式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后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红军历史上被称为“第一军规”。虽然并非在长征期间颁布,但“第一军规”却为长征中的人民军队指明了方向。而对于红军严明的军纪,长征路上的老百姓同样深有体会。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在湖南汝城县档案馆,一张边缘部分几乎被蛀虫蚀掉的借据复制品,安放在陈列室里。借据上用工整的毛笔字写着:“今借到胡四德伯伯稻谷一百零五担,生猪三头,重量五百零三斤,鸡一十二只重量四十二斤,此据。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具借人叶祖令,公原(元)一九三四年冬。”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这张借据的来历,官亨村村支书胡炳灯说,要从他的叔公胡四德讲起。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延寿瑶族乡官亨村。当地瑶民听说有军队来,害怕打仗,纷纷拿着粮食躲进山里。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族老胡四德悄悄下山喂猪,发现红军进村后,并没有闯进农户家,而是在宗祠、学校旁的巷道扎营,心里隐隐觉得这支军队与以前到村里的军队不同。红军告诉胡四德:“我们是老百姓的队伍,不会拿老百姓的东西,让老百姓下山吧。”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经过几天的观察,胡四德看到红军们每天只吃烤土豆,心里难受。于是,他号召村民为红军捐粮食。第二天,在胡四德带领下,从各家各户筹集到的 105担稻谷、3头生猪、12只鸡送到了部队司务长叶祖令手中。红军离开时,叶祖令写下了这张借据给胡四德,并盖上了自己的印章,郑重地交给胡四德,告诉他今后可以兑换借据。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不过,胡四德从来没有跟家里人提过这张借据。直到1996年,他的孙子胡运海在家准备砌新灶台时,才从灶台的砖里发现了它。2006年后,汝城县政府按照当时的物价,兑现了1.5万元的“还款”。但胡运海并没有将这笔钱据为己有,而是拿出其中的1.3万余元,用于村里小学的建设。4SM鄂东网|www.xianzhaiwang.cn

一张红军借据62年后现世 政府72年后还了1.5万

文章地址: http://news.xianzhaiwang.cn/toutiao/415240.html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鄂东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鄂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一张红军借据62年后现世]一张红军借据62年后现世 政府72年后还了1.5万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鄂东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鄂东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