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东地区第一门户网站--鄂东网

关注非遗:黄河玉门号子即将失传 谁还能传唱?

 时间:2016-06-24 16:53:03编辑:来源:news.xianzhaiwang.cn

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关注非遗:黄河玉门号子即将失传 谁还能传唱?

说起即将失传的玉门号子,王小毛脸上掩不住失落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河南商报记者 刘鸿翔/摄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王俊伟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实习生 杨益莹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喔——啊哎,嗒——啊嘿,喔——嗬嗬哎……”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这是一段雄浑有力的喊号声,号子响彻荥阳汜水镇口子村的玉门古渡。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只不过,我们只能通过1982年拍摄的录像,来想象船工们艰辛的劳动场景。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作为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玉门号子”的传承人,如今只剩下一位78岁的老人。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没有了黄河长途船运,也就没人再跟着这位老人传唱那粗狂有力的黄河号子了。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唯一健在的传承人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荥阳西北,汜水镇口子村黄河边,就是玉门古渡。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这里是济水穿过黄河向南流的交界处,也是鸿沟与济水相通的地方。在宋代之前,这里是通济渠的码头站场,当时全国性的大粮仓——敖仓、河阴仓就在这里。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即便新中国成立前,在汜水镇口子村78岁的王小毛儿时的记忆里,这里还是一个大码头,山西的棉花、粮食从这儿卸货,再送到火车站,或者经过这里运到下游。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然而如今,只有一条从镇里延伸到村里的柏油小路,把人送到路尽头的古渡口。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黄河岸边,骄阳似火,几只渔家乐的铁皮船,慵懒地停在水上。船底,水流依然湍急,但水面已经窄多了。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王小毛估摸,也就几十米吧,而在他小时候,那水面,“一眼望不到对岸”。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王小毛没有跑过船运,但他的父亲曾经是地地道道的船工。听父亲讲,在黄河里行船,吃的就是黄河水,一碗水舀上来,澄不出半碗清水。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所以,这是一个辛苦活,有钱人不干这一行。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更难的是行船,遇到逆风、激流时,都得上岸拉纤。四五个人是拉不动一条船的,一般得等三五条船走到一起,大家一起先拉其中一条,然后再拉另外一条。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这时候,就需要各条船上的人相互配合,整齐划一,力量才能使到一块儿,靠的就是号子。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如今,王小毛成了黄河玉门号子唯一健在的传承人。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号子喊得跟戏似的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有人说,黄河船工从来不行“哑巴船”,这其实是和他们的劳动情况分不开的。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不管是拖船下水、上岸检修,还是起锚、打篷起帆、上水拉纤,都需要一起喊号,甚至还要根据水势、风向和行船的状态,不断地变换调子、节奏、速度。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具体怎么喊,就看领号的“号头”,节奏的变化,全靠他掌握。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比如上水拉纤的时候,号头就会有节奏地喊:“喔嘿!喔嗬!哟这嗬!哟嗬拉上来!”其他人就会跟着号头的节奏,合起来喊:“喔嘿!哟嗬嘿嗬!哟嗬嘿嗬!”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再比如在岸边会听到有人喊:“哟嗬……一起来吧喽……”这就是有人在发出信号,意思是他家的船要上岸检修了,需要附近的人都来帮忙。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更有趣的是,“号头”并不是单纯地“哟——嘿”,而是经常把一些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当地戏曲里的情节给编排进来。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比如有一个拉纤号子,中间一部分是这么喊的: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我这一人这一马——我这一杆嘎枪,啊喂哟喂嘎嗨——我这为上嗨——我这杨二郎这担山啊呀嘿赶太阳。阿依——我这为上嗨——嘿喂哟喂嘿咳——我这三人这哭活我这紫荆的树,啊喂哟喂嘿咳……”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翻译过来就是“一人一马一杆枪,二郎担山赶太阳,三人哭活紫荆树”,接下来还有“四马投唐小秦王,五虎赵云保太子,镇守边关杨六郎,七星台上诸葛亮……十九王莽撵刘秀,二十八宿定阴阳”。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号头”每停顿一次,众船工就合喊“哟嘿——嘿咳”一次,听来妙趣横生,甚至有些戏曲的味道。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传说典故信手拈来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黄河玉门号子,词儿不固定,根据“号头”个人的天赋、记忆灵活变换,有时候是信手拈来。唯一相同的是那种原始粗狂、不加修饰、鼓舞力气的劲儿。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6月22日,烈日炎炎,王小毛独自一?人在他家窑洞里午休,见有客人来,他乐呵呵地迎了出来,显得精神矍铄,看起来还很硬朗。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那天,他坚持在自家院子里给大家喊了一段他最熟悉的玉门号子:“太阳出来一点红哦,三国出了个赵子龙。赵子龙来真英雄,一杆枪能挡百万兵!”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脱离了真实的劳动场景,又没有人跟着喊,加上年事已高,那号声显然已不够嘹亮,但号子传达出的韵味还在,依然透着黄河船工的韧劲儿。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王小毛说,黄河号子里,三国典故多,因为三国猛将、勇将多,喊这些典故,能给船工提气,张飞一吼喝断桥嘛!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荥阳市非遗中心主任丁力伟说,当年的船工知识文化水平有限,号子里喊的这些典故,大都来自戏曲或是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脍炙人口,流传广。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但这些曾经脍炙人口的号子,如今在荥阳玉门古渡,也就只剩下王小毛会喊唱了。虽被视为文化瑰宝,但在失去实用价值之后,也并没有人主动跟着学。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在汜水镇口子村村主任付华强看来,就连王小毛,如果不是“爱玩”,恐怕也不会喊唱,毕竟他小时候也并没有机会做船工。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他喊唱黄河玉门号子,也是在码头听大人们喊得多了,渐渐学会的。这位老人生性乐观,前些年,老伴常年有病,儿子也有病,但他给人的印象总是乐呵呵的。也许,他传承的黄河号子里,也有这种乐观豁达的基因吧。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谁还能传唱玉门号子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在黄河、长江,甚至很多河流的支流,都曾经传唱着号子。仅在黄河两岸,就有多个地方和机构申请了对黄河号子进行非遗保护。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最早是由河南黄河河务局申报的“黄河号子”,2007年进了第一批河南非遗名录,后来又进了河南省国家级非遗名录。接下来,武陟县申报的“黄河河工号子”、荥阳市申报的“黄河玉门号子”、济源市申报的“黄河船工号子”、三门峡湖滨区申报的“黄河号子”,都先后进入河南省省级非遗扩展名录。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但在各地,随着黄河长途水运的衰落,黄河号子大都面临无人传唱的尴尬。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在三门峡湖滨区,黄河号子也只剩下最后一代传承人——张君厚,今年已经80多岁。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无人传唱怎么办?各地的认识几乎不约而同。丁力伟说,现在能做的就是搜集整理,留给将来的人学习、研究、传扬。7FS鄂东网|xianzhaiwang.cn

1982年,荥阳市曾专门组织当时还健在的老船工到黄河里放船、喊号,他们当场录音,并找懂曲艺、音乐的老师根据喊号写了谱,整理出翁船号子、起锚号子、摇拢号子、拉纤号子、打篷号子等十来种号子。

关注非遗:黄河玉门号子即将失传 谁还能传唱?

文章地址: http://news.xianzhaiwang.cn/toutiao/267716.html

已有0人评论 我有话说相关内容阅读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鄂东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鄂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关注非遗:黄河玉门号子即将失传]关注非遗:黄河玉门号子即将失传 谁还能传唱?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鄂东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鄂东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